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39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98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探空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华北冷涡背景下青岛三次混合型对流天气过程环境场条件,揭示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时的水汽、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差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冷涡中心位于42°N的华北冷涡、850 hPa低涡系统和偏南风急流以及地面气旋是这三次混合型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在这三次混合型对流过程中有无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参数区别比较显著:有雷暴大风表现出了相对较干的中低层和中层存在浅薄湿层的水汽层结,无雷暴大风的则是上干下湿和中层大气干燥的层结特征;稳定度差异决定了对流强度的差异:同时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的对流天气的层结不稳定度最强,表现为较大的850和500 hPa温差(大于30℃)以及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大于12 m·s^-1);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的大气层结稳定度最弱,相应的环境参数值也最小;在强不稳定层结和低层水汽充足的条件下,大于12 m·s^-1的0~3 km垂直风切变对青岛地区雷暴大风和冰雹的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为综合评估遥感技术在南海、尤其在南海U形海疆国界线(简称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WOSCC)分别作为中文与外文期刊论文数据库来源, 筛选出截至2019年已发表的相关主题的中外期刊文献, 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按照关键词筛选的三类论文为: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中文10150篇, 外文10130篇), 南海遥感研究(中文560篇, 外文1296篇)与南海U形海疆线相关研究(中文303篇, 外文33篇)。文献计量分析表明: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总发文量最大的国家为中国(18253篇), 总发文量排名前列的研究机构(如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期刊(如排名第一的《热带海洋学报》)也主要来自中国; 年发文量变化趋势显示,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呈现四个阶段(缓慢起步、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回降), 南海遥感研究有两个阶段(缓慢起步与快速增长), 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中文论文呈现三个阶段(缓慢起步、快速增长与回降); 热点研究显示, 南海自然科学研究围绕季风、天然气水合物与台风开展, 南海遥感研究关注海表温度、叶绿素与台风, 南海U形海疆线研究关注南海争端和地质特征。遥感数据于1974年开始被用于南海台风研究, 2019年被用于南海U形海疆线的生态环境研究。发展海洋遥感技术, 深化南海台风“风泵”生态效应与灾害研究, 拓展南海U形海疆线走廊立体的综合科学研究和增强南海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的心理选拔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极地研究》1998,10(1):58-67
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预选队员进行心理选拔方法的探讨。以第十三、十四次中国南极考察队54名越冬预选队员为对象,在冬训期间,对选拔方法的设计、实施、分析及改进作了探索,应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行为类型问卷(B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自编自陈问卷、应激水平实验和直接行为观察等可供参考的选拔方案,并作了效度检验,为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选拔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选拔方案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94.
副热带高压对登陆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登陆台风多发于夏季,尤其对于登陆后继续北上深入内陆的热带气旋,逐渐与其所处的中纬度环境场发生相互作用,强度衰减缓慢甚至再次发展,且伴随有台风动力、热力结构的转变(ET过程).同时,夏季多伴有副热带高压的活跃与西伸趋势,然而该系统与台风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已成为提高台风预报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文中选取1997年第11号台风"温妮"为研究个例,通过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再现了该台风登陆后经历初期减弱、变性及变性后再次发展的演变过程.采用Davis等提出的片段位涡反演方法,改变模式积分初始时刻台风东部副热带高压强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强度副热带高压系统对台风陆上维持、变性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加强加快了台风中心的北移速度,冷空气提前下沉入侵台风中心,加快台风的变性,配合暖气团的强迫抬升激发强烈的对流层中高层锋生,台风变性后冉次加强幅度增大.副热带高压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台风中心上空高空形势,而后者与台风强度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陕西秋季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陕西74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Mann-Kendall和REOF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陕西秋季降水变化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研究表明:近50年来,陕西9月降水对整个秋季降水具有决定性作用,呈现出"北少南多"和"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纬向环流指数偏弱,海平面气压场为"西低东高"的形势,850 hPa风场上西北地区东部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东南气流控制时,陕西秋季降水空间分布多呈现"北多南少"型。  相似文献   
996.
对流边界层中过山气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ARPS4.0非静力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了对流边界层中气流过山引起的地形波,讨论了地形及大气条件改变对其的影响.模拟表明,当大气边界层是对流边界层时,气流过山引起的地形强迫,仍能在上部稳定层结中造成足够的垂直扰动,产生向上传播的重力内波,重力内波引起的波动阻力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97.
庄河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多因子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每6 h1次,1°×1°的实时分析资料,对2007年8月10-12日庄河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及西风带高空槽、切变线及气旋倒槽等动力系统共同影响,庄河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天气,但没有出现强雷暴,此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气旋倒槽;700 hPa和850 hPa低涡、切变线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了较强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庄河地区处于强而宽的假相当位温锋区中,位势不稳定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必要条件。造成本次大暴雨天气的水汽通道有2条:一条来自孟加拉湾和减弱的热带低压,另一条来自东海。  相似文献   
998.
年代际气候变化与1998年长江大水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由于海温、高原积雪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定条件,引发了1998年夏季长江的特大洪涝,而90年代的气候特征也对1998年长江大水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中国夏季降水、大气环流、冬季高原积雪和海温等方面分析年代际气候变化对1998年长江大水提供有利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99.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季东亚气候异常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一地区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最近20年,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三维空间分布、形成机理,及其与欧亚大陆遥相关波列和热带海温的关系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侧重点放在近10年以来的研究工作,并对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对青藏高原积雪和热带东太平洋Nin03区海温进行小波分析,讨论它们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年际变化中,积雪的主要周期是准两年振荡和准6~7年振荡,海温的主要周期是ENSO振荡和准两年振荡。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存在准10~12年和准22~24年振荡,海温存在准14~16年和准34~35年振荡。此外积雪和海温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积雪由少雪期向多雪期转化,海温从冷水期演变成暖水期。本文还建立了青藏高原积雪和Nifi03区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各时间尺度的相关模型。不同时间尺度的积雪、海温和降水的相关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它们在有的地区相互加强,有的地区相互减弱。积雪和海温的年代际气候跃变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程度在某些地区高于年际变化。个例分析表明,利用青藏高原积雪和Nin03区海温多时间尺度变化可以较好地拟合出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所以在做中国夏季降水预报时,不同因子、不同尺度的作用府当分开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